感染新冠病毒兩年后,這些疾病風險仍然增加!
摘要: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數周和數月之內,感染者神經和精神后遺癥風險顯著增加。這些疾病風險的增加會持續多久?它們對兒童和成年人的影響是否相同?不同新冠變體所帶來的疾病風險狀況是否不同?對于這些問題,目前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
牛津大學和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牛津健康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來自美國TriNetX的電子健康記錄網絡,調查了超過125萬新冠感染者的神經和精神病診斷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感染新冠病毒兩年之后,感染者患上神經系統疾病(如癡呆和癲癇)、精神疾病和腦霧的風險仍然在增加。
相關研究結果以“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risk trajectorie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an analysis of 2-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including 1?284?437 patients”為題,發表在The Lancet Psychiatry上。

圖1 研究結果表明在感染新冠病毒兩年之后,患上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病和腦霧的風險仍然在增加(圖源:[1])
在這項為期2年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中,研究人員從TriNatX電子健康記錄網絡中提取數據,確定了一組在2020年1月20日至2022年4月13日期間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隊列包括1487712人,同時確定了一組同時期患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隊列。研究人員評估了在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患者患上14種神經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并將這些疾病發病風險與對照組進行了對比。并且按照年齡分組,具體分析了感染新冠之后患上神經和精神等疾病的風險對兒童(<18歲)、成年人(18-64歲)、老年人(≥65歲)的影響。
研究發現,就6個月內的風險比而言,與患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相比,新冠感染者被診斷為神經或精神病的風險增加,并且被診斷為焦慮癥、情緒障礙、精神病、失眠、認知缺陷、癡呆、癲癇、缺血性中風、顱內出血和肌神經接頭或肌肉疾病等疾病的風險增加。

圖2 感染新冠兩年后,不同年齡組神經和精神疾病發生率(圖源:[1])
同時,研究人員發現:
■ 在兒童群體中,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感染者相比,感染新冠病毒2年內,兒童罹患癲癇或癲癇發作的風險是其兩倍;
■ 一些常見精神疾病的風險在感染新冠1-2個月后就可以恢復到基線水平,比如焦慮或抑郁,這一點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無異;
■ 在成年人群體中,感染新冠病毒兩年后,仍然存在一些神經系統問題。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相比,成年人在感染新冠兩年后出現腦霧的概率更大;
■ 在老年人群體中,感染新冠病毒兩年后,可能會存在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腦霧、癡呆、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顯著;
■ 與患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隊列相比,在新冠病毒感染者隊列中,成年人和老年人罹患神經、神經根和神經叢疾病的風險降低,而兒童在感染新冠后出現這種疾病的風險卻增加。
接著,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不同新冠變體對人體罹患神經和精神疾病風險的影響是否存在不同。他們編制了六個新冠感染者隊列,包括alpha、delta、omicron隊列。

圖3 美國不同新冠變體出現前后的神經和精神疾病風險(圖源:[1])
研究發現:
■ Alpha變體出現前后,感染者罹患神經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幾乎沒有變化;
■ Delta變體出現后,感染者在6個月內罹患焦慮癥、失眠、認知缺陷、癲癇或癲癇發作、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顯著增加;
■ Omicron變體的出現增加了感染者罹患癡呆、情緒障礙、神經、神經根和神經叢疾病的風險。
這項對新冠感染者進行長達兩年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的分析表明,在確診新冠感染的6個月內,感染者罹患一系列神經和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并且,在感染新冠兩年內,這些疾病風險的軌跡存在差異。此外,與成人和老年人相比,感染新冠之后的兒童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軌跡也存在差異,不同變體帶來的結果也存在差異。
具體來說,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情緒和焦慮癥發病風險的增加是短暫性的,大約1-2個月就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而相比之下,精神病、認知缺陷、癡呆和癲癇發作的風險增加在新冠感染后長達兩年的時間里一直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與成人和老年人相比,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兒童,其精神病風險總體狀況更為溫和。
主導該項研究的牛津大學精神病學系、國家健康與護理研究所牛津健康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負責人Paul Harrison教授表示:“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患者產生過度抑郁和焦慮的情況是短暫的。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在感染新冠病毒兩年之后,包括癡呆和癲癇等在內的一些其他疾病風險還是會增加。”
同時,該項研究中的學術研究員Max Taquet博士表示:“這些研究發現為人們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長期心理和大腦健康方面提供了新的啟示。”
參考資料:
[1]Maxime Taquet, PhD,Rebecca Sillett, BA,Lena Zhu, BS,et al.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risk trajectorie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an analysis of 2-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including 1,284,437 patients,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2).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2)00260-7.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8-neurological-psychiatric-disorders-years-covid-.html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8-neurological-psychiatric-disorders-years-covid-.html
![]() |
![]() |
![]() |
官網:www.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 |
![]() |
![]()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相關資訊
- 多糖釋放試劑盒 - Ludger糖基化產品
- 專業供應體外診斷試劑(IVD,Diagnostic Reagents )研發生產用的生物活性材料:神經生物學 Neuroscience 的抗原(Ag)、抗體(Ab)、酶(Enzyme)等
- 當抗菌藥物全部失效后 我們該何去何從?
- JCI Insights:特殊糖類分子能夠降低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
- 多管真空系統 - Ludger糖基化產品
- 高品質 100%防滲漏 廣口塑料試劑瓶全新上市
- WHO:12大耐藥性細菌排名公布
- 腫瘤治療“黑馬”登場!Nature子刊:100萬億腸道細菌打破CAR-T實體瘤魔咒
- 2019年西寶生物元旦放假通知
- Cell重磅!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免疫系統!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
資訊文章
您的瀏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