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轉型,且轉且探索
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首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青蒿素發現者--屠喲喲教授的獲獎引起了廣泛探討,中國在國際科研 圈的影響力正顯著提高。而近日Nature雜志公布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中,來自中山大學的生物學家黃軍就和美國斯坦福大學華裔女科學家鮑哲楠也因各自 在其專業領域的突出貢獻再一次將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國科研界。
中國在科研領域顯著和持續的投入,已推動了國家科研產出的大幅增加。然而,中國科研的學術影響力與產出量的驚人增長卻不相匹配。
不久前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一文中指出,中國正在尋求通過增強科研實力來推動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關頭,中國的科研環境也面臨著特有的挑戰。
從質到量的提升
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因此硬件條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時報告也強調,中國需要改變其科研文化,使之更側重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
中國科研該如何在轉型中實現從質到量的提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珺在接受生物谷專訪時表示,"科研質量的提高需要一個科學、公平、透明的學術環境。"她認為科研質量的高低并不應當完全以影響因子來衡量,還需要考量科研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力。
"由于科研政策具有導向性作用,因此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她建議說,政府和科研機構在制定和實施科研評估政策時可以更為精細化,并將個體特點和科研的規律作為參考。此外,還可以鼓勵"開放科學"尤其是數據分享,以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的產生。
"如果能實施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用人制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尤其是充分發揮導師在科研指導上的作用,就可以從軟件上提升中國的科研實力,推動中國科研的可持續發展,并增加科研投入的回報。" 劉珺說。
此外,中國科研界還需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有效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將有助于科研產出轉化為生產力,發揮科研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
政策、資金、法律、定價和獎勵機制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科研成果轉化。在劉珺看來,要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就要理順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成果 轉化服務機構之間關系。而且,還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科研專利的質量,而非其數量;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也要加強。"將基礎研究轉換成為產業應用,需要耐心和時 間,而不能急功近利。"劉珺如是說。
科研人員的困惑
在中國,目前主要由導師承擔培訓科研人員的重任。盡管科研機構課題組的形式正在從圍繞一兩個資深教授或研究員建立的大組,轉變為許多獨立的年輕PI 帶領下的小組。但白皮書的調研顯示,有四分之三的PI表示他們在開始獨立研究之后沒有獲得足夠的指導。"科研機構需要減少導師們的行政工作負擔,讓他們有 時間去指導年輕的科研人員。" 劉珺說。
最近,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五位中國科學家獲得了2015年《自然》杰出導師獎。
據悉,這是"《自然》杰出導師獎"自2005年創立以來首次來到中國,該獎旨在強調導師啟發和指導年輕科學家的重要作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其實不僅幫助科研人員發表研究成果,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支持他們更好地完成科研并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劉珺指出。
此外,白皮書中接受調研的PI認為,中國學者在某些國際期刊特別是高影響力期刊的同行評審過程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所做的一項有關同行評議的調查顯示,中國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難度更大,因為來自中國的論文更有可能在送審之前就被拒稿,也更有 可能得到審稿人的負面評論。
對此,劉珺解釋道"我相信真正好的出版機構不會以作者國別作為判斷依據,因為期刊都希望發表高水平的論文,甚至會為此形成一種無形的競爭。"她在采 訪中表示,大幅提高中國審稿人的數量有助于消除這種所謂的歧見,建立科研人員"開放研究者和貢獻者識別碼(ORCID)"也是有效的辦法之一。
"出版機構還要加強與科學界溝通,改革同行評議過程,"劉珺指出目前已經出現了雙盲、三盲評議等方式改革同行評議過程。最近,自然出版社旗下的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就宣布將于2016年1月起試行透明的同行評議,經作者同意之后,同行評議的文件與文章的接收版本將一同發表。
官網:www.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此文關鍵字:科研轉型
相關資訊
- 上海科學家揭示造血干細胞調控激素 或可干預白血病
- 總膳食纖維檢測試劑盒, Total Dietary Fiber Assay Kit, 貨號:K-TDFR
- 6次入院治療!連漫威英雄“金剛狼”都畏懼的這種癌癥,到底因何而起?
- 人乳寡糖(HMOs,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嬰兒腸道守護者
- 摘去腫瘤細胞的“糖衣”,CAR-T即成為“炮彈”!
- 【外泌體科普5】外泌體糖鏈分析建議
- 西寶生物提供——Wako 色譜硅膠填料
- Science子刊:利用RNAi盒培育出不含黃曲霉素的轉基因玉米
- Cell:DNA讀取復制研究獲進展 有望找到遺傳病治療方案
- 細菌真地也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安家嗎?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