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油”胺碘酮新用 或可有效抵御乳腺癌轉移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 2020年,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 。 根據不同因素,乳腺癌主要治療方式有手術、化療、放療、激素療法以及靶向療法。 因乳腺癌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治療難度已非常大,若是又發生轉移,治愈則會難上加難。
美國塔夫茨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團隊發布了一項題為“Potassium channel-driven bioelectric signalling regulates metastasi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該研究發現通過操控鉀離子通道的表達改變三陰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細胞的靜息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會促進體外侵襲、體內腫瘤生長和轉移,并伴有細胞粘附有關基因表達變化,但可利用胺碘酮(一種抗心律失常藥物)阻斷TNBC細胞的內源性K+通道來逆轉RMP狀態,減少乳腺癌細胞體外遷移和體內轉移。
目前還沒有直接針對癌癥入侵細胞的臨床可用療法,因此,轉移仍然是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三陰性乳腺癌亞型約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被稱為“乳腺癌中的絕癥”。 與其他亞型
相比,其5年預后較差、轉移可能性高、總生存期縮短。 此外,其激素受體陰性,對激素藥物不敏感,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比,其5年預后較差、轉移可能性高、總生存期縮短。 此外,其激素受體陰性,對激素藥物不敏感,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表1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標志物檢測和判定
細胞的靜息電位,即質膜上的凈離子電流為零的膜電位,通常保持在一個負值。 靜息電位取決于最豐富離子( K+ 、Na+ 、Ca2+和Cl- )的濃度梯度、膜對這些離子的滲透性、以及離子通道的表達和活性。 由于這些因素變化,細胞的RMP可以表現為超極化(更負)或去極化(更正)。 癌細胞的生物電特性與正常細胞有很大的不同: 癌細胞RMP更加去極化,且離子通道表達和活性失調。 先前研究已經證明,Na+和 K+通道活性可以調節乳腺癌的遷移、入侵和轉移。
雖然已知K+通道活性調節正常細胞的RMP,但這一點尚未在TNBC細胞中得以證實。 因此,為了確定哪些離子在TNBC細胞的RMP中占主導地位,研究人員將人類乳腺癌細胞系(LM2、MDA-MB-231、SUM159、MDA-MB-468和BT20)和永生化的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細胞放在一系列細胞外溶液中。 實驗中觀察到,與生理K+濃度相比,用不斷增加的K+細胞外濃度培養細胞會導致轉移性LM2、MDA-MB-231、SUM159和MDA-MB-468的細胞群明顯去極化,但對轉移性差的BT20或健康上皮系MCF10A則沒有影響。在Na+或Cl-溶液中培養則對任何系的RMP都沒有影響。
有趣的是,RMP增加也與細胞系的轉移潛力有關。 在細胞外K+濃度增加的情況下,轉移潛力大的細胞系比轉移潛力小或健康的MCF10As有相對更大的去極化。這表明,K+通道在人類乳腺癌腫瘤中是上調的,TNBC細胞的RMP是由K+通道活動調節。
為了研究K+電導以及由此引起的RMP變化對乳腺癌細胞轉移的潛在影響,研究人員采用MDA-MB-231和MDA-MB468細胞系表達兩種不同類型的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K+通道,結果表明,相對于MCF10A健康乳腺上皮細胞,上述細胞系的RMP明顯更負。 研究人員也研究了K+通道驅動的超極化對3D細胞侵襲的影響,結果表明K+通道驅動的RMP超極化促進了TNBC細胞遷移和侵襲。 小鼠異種移植模型研究也表明K+通道驅動的RMP超極化促進體外TNBC細胞遷移和侵襲,體內腫瘤生長和轉移。
在確定K+通道過表達和超極化會引起TNBC細胞系的深刻表型變化后,研究人員試圖進一步確定其細胞遷移機制。K+通道已被證明通過調節細胞內Ca2+水平來驅動細胞遷移,因此研究人員首先采用羅丹明(鈣敏感熒光染料)進行實驗,實驗發現K+誘導的TNBC細胞超極化并未通過Ca2+信號驅動遷移。 為了確定基因表達變化是否可以解釋上述結果,研究人員又進行了RNA測序,差異表達分析顯示,通道過度表達系中差異表達的基因數量顯著;主成分確定細胞RMP的變化對基因表達有顯著影響。總而言之,K+通道驅動的RMP超極化引起基因表達顯著變化,上調細胞黏附通路。觀察到的細胞粘附相關基因上調表明,K+通道過表達可能改變TNBC細胞的粘附和形態,進一步研究證實K+通道驅動的RMP超極化與細胞形狀和粘著信號的變化有關。
鈣粘蛋白-11已被證明可驅動上皮癌轉移,特別是在乳腺癌中,鈣粘蛋白-11與細胞遷移、上皮間質轉化和促進轉移有關。先前的數據收集中發現,CDH11 mRNA水平與38.5%(20/52)的TNBC患者K+通道中mRNA水平呈正相關,因此,研究人員選擇研究鈣粘蛋白-11在K+通道中的驅動作用。為了確定CDH11基因的表達增加是否與鈣粘蛋白-11表達增加相對應,團隊也對K+過表達的231細胞系中的鈣粘蛋白-11進行了量化研究。接下來,研究人員用先前在乳腺癌細胞中使用的siRNA誘導CDH11基因敲除,并在MDA-MB-231 K+通道過度表達中測量對細胞遷移和粘附的影響,結果表明超極化細胞的2D遷移和3D侵襲增加是由鈣粘蛋白-11和MAPK信號驅動的。
為了確定靶向乳腺癌細胞的RMP治療轉移性疾病的可行性,研究人員研究了K+通道阻滯劑對細胞侵襲和轉移的影響,選擇四種已知可阻斷K+通道并與其他腫瘤抗癌作用相關的臨床可用藥物: 胺碘酮、卡維地洛、丙咪嗪和硫里噠嗪。經過篩選后,胺碘酮憑借較大的去極化作用入選后續實驗。胺碘酮是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已知可阻斷電壓門控和內向整流鉀通道,并已被證明可提高肝細胞癌患者生存率。
實驗中,MDA-MB-231細胞在兩種濃度下的2D細胞遷移顯著減少,MDA-MB-468細胞在10 µM濃度下的2D細胞遷移顯著減少。有趣的是,胺碘酮還影響了鈣粘蛋白-11的表達水平。進一步研究發現,10 µM胺碘酮處理的MDA-MB-231和MDA-MB-468細胞增殖減少。在TNBC小鼠模型中,使用K+通道阻滯劑胺碘酮可以從藥理學角度靶向乳腺癌細胞的生物電狀態,減少乳腺癌細胞遷移和肺轉移。
胺碘酮的抗癌作用可通過心臟適應癥使用的同等標準治療水平更低的劑量來實現,從而避免先前報道的非靶向毒性。離子通道阻滯劑,如胺碘酮,由于其普遍性和已知的安全性,為藥物再利用提供了豐富資源。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雖然確實在MDA-MB-231和MDA-MB-468細胞中觀察到較高濃度的胺碘酮在體外具有抗增殖作用,但除了阻斷外向鉀通道外,據報道胺碘酮在某些條件下還能阻斷心肌細胞的內向鈉和鈣電流,因此不能完全將觀察到的MDA-MB-231細胞的去極化現象歸因于單獨的鉀通道阻斷。
綜上所述,研究團隊證實了TNBC細胞超極化驅動遷移、侵襲和轉移,可通過藥理學去極化RMP靶向,這種超極化與基因表達的顯著變化有關。揭示了RMP對腫瘤促進遷移信號通路的重要性,并確定了乳腺癌轉移的新治療靶點。
官網:www.baichuan365.com | 微信服務號:iseebio | 微博:seebiobiotech |
商城:mall.seebio.cn | 微信訂閱號:seebiotech | 泉養堂:www.canmedo.com |
此文關鍵字:癌癥
相關資訊
- Cell:改善細胞反應與混合免疫
- Cell:顛覆傳統認知!DNA 雙鏈復制存在極大的隨機性
- seebio品牌自主產品2010年文獻引用
- Sci Rep:突破性成果!科學家鑒別出指示多發性硬化癥的首個血液生物標志物
- 線粒體DNA突變潛藏于人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中
- 維生素D含量過低過高 都將對健康有害
- Nature子刊:想要健康減肥,首選低脂高碳水飲食,還是高脂低碳水飲食?
- 肌肉生長控制研究相關產品
- 中國學者發現胃癌診斷潛在標志物 或有助于胃癌診斷治療
- 新藥或可改善阿爾茲海默癥或其他腦部疾病
新進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清除人體內衣原體感染的關鍵鑰匙
- iScience:一種對抗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途徑
- 真的有可以中和所有已知COVID-19毒株的抗體?
- 細胞“廢物”使抗癌的免疫細胞恢復活力!
- 男性注意!這種食品攝入過多會導致結直腸癌
- 無路可退!主食中的農藥殘留,可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 Cell出乎意料新發現:原來是這種“瀕死體驗”讓癌細胞惡化
-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形狀會影響其傳播
- Science Advances新突破:快速高效生產人體免疫細胞的新方法
- 《Nature Genetics》確定10個克羅恩病相關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