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為啥喝奶茶容易長胖? 果糖促進腸道絨毛增長,累積脂肪[ 2021-10-27 09:16 ]
- 不開心時,來一杯奶茶心情倍爽;開心時更需要來一杯奶茶助興,吃甜食、喝甜飲料確實是很多人治愈和慶祝的方式。奶茶不僅使人快樂,還會讓人變成肥宅,喝奶茶一時爽,驀然回首發現又長胖!
- Nature子刊:用細菌遞送藥物到癌細胞內,有效治療肝癌和乳腺癌[ 2021-10-26 09:26 ]
- 2021年10月21日,美國馬薩諸塞大學聯合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無毒、基于細菌的遞送系統,沙門氏菌,它不僅可以輕松進入細胞,而且可以專門針對癌細胞直接輸送蛋白質(藥物),且不影響健康細胞。
- 科幻!ACS NANO:納米機器人用于腫瘤細胞局部治療[ 2021-10-25 12:51 ]
- 總結:隨環境變形的磁驅水凝膠微納米結構(納米機器人)實現了微觀上局部藥物(DOX)包封和可控釋放。不僅如此,它們還可以改造用以操作或者保護各種分子,比如容易被破壞的藥物分子和多肽藥物等。因此,微納米機器人技術在腫瘤治療、干細胞移植、活體生物傳感等方面有著巨大的研究潛力。
- 攻克阿爾茨海默癥的曙光!納米酶復合材料或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癥[ 2021-10-22 12:47 ]
- 阿爾茨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癥,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是一種與淀粉樣蛋白原纖維(Aβ)沉積和神經纖維纏結(NFTs)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治療AD的藥物一直在開發,但是效果都很有限,主要原因是: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差或有顯著的副作用以及血腦屏障穿透性較弱,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 無需腎移植!Nature子刊:科學家通過逆轉小鼠多囊腎病揭示腎臟的可塑性[ 2021-10-21 09:12 ]
- 多囊腎,即正常腎組織被無數小囊所代替,外形似一串葡萄。可分為4型:①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②腎發育不良;③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④尿道梗阻多囊腎。其中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又稱成人型多囊腎(ADPKD),發病率為1/500~1000。臨床特征包括充滿液體的囊腫的生長,使腎臟變形和擴大,并引發炎癥和纖維化等繼發性過程,這導致大多數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
- 地表最強輔助:哮喘老是治不好?益生菌或可助你一臂之力![ 2021-10-20 12:38 ]
-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呼吸系統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其臨床表現為喘息、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并且可能誘發氣胸、肺不張、慢阻肺、支氣管擴張或肺源性心臟病等并發癥。
- 為什么你越減越肥?《iScience》:體內缺少這種蛋白,再怎么減肥都是白費![ 2021-10-19 13:21 ]
-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6.5億成年人患有肥胖癥。因此減肥儼然成了當下熱門的話題,然而令人疑惑的是,為何有些人每天堅持減肥,體重卻依舊不斷上漲呢?
- 人為什么會得癌癥?《自然》子刊對體細胞、胚胎、精子測序發現重要基因![ 2021-10-18 13:37 ]
- 人體是由無數細胞構成的,而每個細胞分裂時都需要復制基因組。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DNA聚合酶按照模板鏈合成新的DNA鏈。當然,這一過程需要保證極低的誤差率,這種低誤差率是通過基礎結合的保真度、聚合物的校對能力以及DNA錯配修復的監測來保證的。在這一過程中,核酸外切酶具有校對活性,可以識別和去除錯配的堿基。
- 年輕人,當心了!新研究揭示:現在不關心血壓,未來或比同齡人“更傻”[ 2021-10-15 12:49 ]
- 血壓升高是全球范圍內主要的健康風險因素,也是導致人們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全世界大約31%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另有25-50% 處于高血壓前期,這些人群面臨著更高的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隨著科學研究持續推進,人們甚至發現,血壓升高會讓人“傻”得更快。
- 建模成功!Nature子刊:成功建立新冠肺炎重癥模型,揭示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 2021-10-14 12:25 ]
- 自2019年年底開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一直在全球范圍內流行,全球死亡率居高不下,已經導致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COVID-19的臨床癥狀多樣,從發燒、乏力、干咳到呼吸困難,從輕度肺炎到急性肺損傷(ALI)和嚴重病例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均可出現。
- 全球首例!腦電刺激成功拯救重度抑郁癥患者,治愈抑郁癥時代離我們不遠了?[ 2021-10-13 12:46 ]
- 如今,抑郁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際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2020 年全球每 10 萬人中約有 3153 例重度抑郁癥病例、4802 例焦慮癥病例。與年齡較大的人群相比,年輕人群的抑郁和焦慮患病率增幅最大,尤其是20 至 24 歲人群。因此,如何讓抑郁癥患者在最大程度上減輕病癥甚至治愈亟待新的解決方案。
- 牛津科學家發現:通便也能通記憶,這種藥物或可打造“最強大腦”[ 2021-10-12 14:24 ]
- 眾所周知,很多精神疾病常常伴隨著認知功能障礙,認知障礙不僅限于記憶缺陷,還包括學習、注意力、語言以及處理速度等方面的障礙。這類障礙會對生活質量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所以迫切需要開發可以改善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認知缺陷的治療方法。
- 鹽要漲價了!Science子刊揭示:高鹽飲食或可誘導有效的腫瘤免疫![ 2021-10-11 12:57 ]
- 高鹽飲食是指每天食用食鹽超過6g的飲食。一直以來,在我們的認知當中,這種飲食方式似乎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在日常飲食中盡量做到少鹽。以往的一些研究也發現高鹽飲食與高血壓、心臟病以及腦出血的發生有很大關系,更甚者高鹽飲食會加重胃潰瘍與胃癌的風險、減弱免疫系統的抗細菌能力等等。
- Nature重磅:腫瘤代謝廢物竟是“寶”!經細菌“改造”后,可幫助免疫治療效果提升30%[ 2021-10-09 14:18 ]
- 自《Science》雜志將免疫療法評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開始,這一療法就成為諸多腫瘤患者的新希望。近年來,隨著腫瘤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技術等研究不斷深入,腫瘤免疫療法進入黃金期,眾多生物制藥公司積極布局腫瘤免疫治療市場,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獲批上市,使得多種免疫療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JAMA子刊:0糖0脂能減肥?當心了,無糖飲料可能會讓你更胖[ 2021-10-08 13:00 ]
- 在這個以瘦為美的時代,含糖(蔗糖)、高熱量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飲食詞匯,因此一系列“0糖0脂肪0卡”的網紅飲料應運而生。然而,一項報告表明,如果真的相信這些“無糖”飲品可幫助減肥,那就“too young,too naive”了。
- Nature:遠離高脂飲食!脂肪不僅會讓你長胖,還會讓你變禿[ 2021-09-30 12:35 ]
- 眾所周知,肥胖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很多危害,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甚至脫發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而最近,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TMDU) 的一組研究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對高脂飲食是如何引起脫發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該篇文章題目為“Obesity accelerates hair thinning by stem cell-centric convergingmechanisms”。
- 羊駝拯救世界?科學家發現,理想的COVID-19疫苗可能來自這一“神獸”[ 2021-09-29 09:50 ]
- 針對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當前全球已有多款疫苗上市。然而,盡管各大制造商均在全力生產疫苗,接種的速度仍然趕不上人們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變異毒株的不斷出現,疫苗的效力開始下降。研制出一款產量更大、效果更持久的COVID-19疫苗成為科學家們正在探索的目標。
- 肺癌的控制率可達100%!康方生物PD-1/VEGF雙抗AK112能否創造奇跡?[ 2021-09-28 16:21 ]
- 此前,康方生物在CSCO會議上介紹了旗下PD-1/VEGF雙抗AK112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相關研究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9月26日,康方生物公開了該研究的二期臨床最新數據,研究顯示,AK112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控制率可達100%!
- Science重磅:局部重編程讓心肌細胞“返老還童” 讓心臟實現再生![ 2021-09-27 13:25 ]
- 目前,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現患人數約2.9億,其中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患者就超過了2500萬人,隨著發病人數的持續增加,保護心臟、保持身體健康顯得尤為重要。心臟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眾所周知,成年人的心臟幾乎不具備自愈和再生能力,一旦受損就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因此,一旦患上心臟病,這種不可逆的心臟損傷將跟隨終生。
- Nature重磅:這種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或將迎來精準治療時代[ 2021-09-26 15:31 ]
-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非小細胞型肺癌(NSCLC)包括鱗癌、腺癌、大細胞癌和一些不常見類型,約占所有肺癌的80%。與小細胞癌相比,NSCLC生長較慢,轉移相對較晚,多數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已成為我國城市人口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的第1位。
- 最新!美國新冠“零號病人”大概率出現在2019年9月前后[ 2021-09-24 12:34 ]
- 9月2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在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上發表了一篇題為“Dating the First Case of COVID-19 Epidemic from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的研究報告,通過使用新的大數據分析方法推斷了美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起源時間。
- Cell子刊:再創生命奇跡!科學家利用多能干細胞成功培育人造精子,可生育健康后代[ 2021-09-23 14:27 ]
- 人類生育力下降,已經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全球不孕不育患病率從1997年的11.0%上升到了2017年的15.0%,根據推算,在人口增速放緩的當下,到2023年時,在不足7億的育齡人口中,預計將有超過1.12億人面臨不孕不育。中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8%左右,不孕不育夫妻約有6000萬對。隨著環境污染、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等原因,不孕不育夫婦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 AJCN:要長壽,常吃豆!長期食用大豆飲食可讓大腦“更靈光”[ 2021-09-22 12:35 ]
- 事實上,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包括大豆成分在內的健康飲食或是物質成分能夠改善大腦功能。2021年8月,《Neurobiology of Aging》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那些攝入更多大豆、堅果、橄欖油和魚類的老年人往往有著更低的腦鐵水平,并且具有超出其自身年齡段的良好的工作記憶表現。
- Nature重磅:離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個具有主動運輸能力的“人造細胞”問世![ 2021-09-18 14:41 ]
- 近日,這一難題終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科研團隊聯合在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ransmembrane transport in inorganic colloidal cell-mimics”的研究,他們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設計了一種具有單個微孔的“無機中空微膠囊”,它可作為一種“人造細胞”,重現活細胞的基本功能,實現主動運輸。
- 輔助生殖上熱搜了!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迎來“世紀機遇”[ 2021-09-17 12:35 ]
- 9月15日,輔助生殖技術需求飆升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據央視財經報道,在三胎開放政策的激勵下,多家醫院的輔助生殖科正迎來越來越多的咨詢患者,部分三甲醫院甚至“一號難求”。在輔助生殖的各種技術中,目前最主流的一種是“體外受精”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試管嬰兒,我國每年約有30萬名試管嬰兒誕生。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國內輔助生殖需求的增長,輔助生殖市場正迎來一輪史無前例的世紀機遇。
- 顱腦創傷后的繼發性腦損傷是怎么發生的?Science:補體介導炎癥及神經損傷![ 2021-09-16 13:13 ]
- 創傷性腦損傷 (TBI)是導致兒童和成人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TBI 影響著全球6900余萬人,可能導致認知功能障礙、感覺處理困難、睡眠中斷和癲癇等不良后果。其中大多數在TBI發生后數月或數年由繼發性損傷引起。TBI的原發損傷本質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了解繼發性損傷發生的時間、節點和機制對于預防或治療TBI后殘疾至關重要。
- Nature:藥吃了病沒好?可能是腸道菌群“截胡”了[ 2021-09-15 13:11 ]
- 對于患者而言,最無奈的事情或許要算錢花了、藥吃了,病情就是不見好。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抱怨是藥物的問題,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卻表明,可能不是藥物沒有效果,而是在藥物發生作用之前就被腸道中的細菌“截胡了”。
- Nature子刊:首次揭示新冠病毒穿過血腦屏障的分子機制[ 2021-09-13 10:35 ]
- 近日,秦川研究團隊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一篇文章,研究發現受到病毒感染的轉基因小鼠模型的血管壁和血管周圍空間以及腦微血管內皮細胞(BMEC)中存在新冠病毒RNA,進而對新冠病毒穿過血腦屏障(BBB)的機制進行研究。
- “一苗難求”的網紅HPV疫苗,竟然還能防口咽癌![ 2021-09-10 08:57 ]
- 由于口咽癌是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癥,因此科研人員對HPV疫苗與口咽癌的相關性產生了極大興趣,并在《美國醫學會腫瘤學雜志》雜志發表了題為rojected Associ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WithOropharynx Cancer Incidence in the US, 2020-2045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HPV疫苗不僅可以預防宮頸癌,還能有效預防口咽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因為這些癌癥大多發生在中年。
- 從新冠肺炎再看免疫失衡,低密度粒細胞或是導致COVID-19并發癥的罪魁禍首[ 2021-09-09 14:35 ]
-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最豐富的白細胞類型,長期以來被視作是殺滅真菌、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第一“響應者”。然而,其細胞亞群“低密度粒細胞(LDG)”的表型和功能卻不同于循環中性粒細胞,它具有促炎性和致病性功能,常被認為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癥、感染、皮膚病等相關。但他們在傳染病中的作用和功能尚待了解。
- 孕婦生病不要慌!Science提示:媽媽感染病原體能增強孩子免疫力![ 2021-09-08 10:24 ]
- 眾所周知,孕婦通過胎盤和母乳喂養向孩子傳遞免疫調節因子,有助于保護后代免受病原體的侵害。而免疫系統的一個基本特性是它具有免疫記憶,能夠增強再次感染時的反應能力。那么,在孕婦體內發生的感染對胎兒日后免疫應答有無影響呢?
- 【Nature】無需針頭注射!全球首款新冠DNA 疫苗獲批上市[ 2021-09-07 14:29 ]
- 據《Nature》雜志9月3日報道,印度于近日緊急授權批準了全球首款新冠DNA 疫苗“ZyCoV-D”,該疫苗由印度制藥公司ydus Cadila研發,無需針頭注射即可穿透皮膚,可以免除打針引起的疼痛。據悉,印度藥品監管機構已經批準該疫苗用于12歲及以上人群接種,并將于本月開始使用>,計劃到明年年初將能生產5000萬劑。
- 改寫教科書!Science揭示:為什么你體內的癌細胞沒發展成癌癥?[ 2021-09-06 12:59 ]
- 在我們體內,每天潛伏著數千個因DNA錯誤而發生突變的細胞,它們都存在著最終致癌的可能性。現有理論認為,癌癥是由兩種類型的基因突變導致,分別是原癌基因的突變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但是,并不是所有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癌癥,以身上的痣為例,基因突變會導致痣的癌變從而形成黑色素瘤,可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痣永遠不會發生癌變,這是什么原因呢?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解開導致這一差異性的原因,這一難題也終于在最近得到了攻克。
- 震驚!哈佛大學超7萬樣本研究:麻腮風和百白破疫苗竟能對重癥新冠患者提供保護![ 2021-09-03 13:21 ]
- 半個世紀以來,兒童早期接種的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MMR)和每10年接種一次的傷風-白喉-百日咳 (Tdap)疫苗已安全地提供給全球數億人,并成功降低了全世界相關疾病的發病率。
- Cell重磅:骨關節炎研究里程碑!82萬人樣本揭示眾多新遺傳風險因素[ 2021-09-02 12:58 ]
- 骨關節炎是一種復雜的關節退行性疾病,目前,全球受到這一疾病困擾的人群已經超過3億,患者不僅要忍受疼痛,還有致殘風險,并且該疾病目前無法治愈,因此亟需尋找新的藥物靶點。
- 震驚!新冠病毒或一周突變一次,變異速度比此前估計的高50%以上[ 2021-09-01 09:01 ]
- 此前,有相關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為每兩周變異一次,然而近日,來自巴斯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表于《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志的一篇題為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rifying selection on SARS-CoV-2的新研究似乎又讓人心涼了一截。
- 小心了!Cell揭示缺少這種淋巴細胞可保護癌細胞、抵抗腫瘤治療![ 2021-08-31 09:00 ]
- 先天淋巴細胞 (ILC) 是最近廣受重視的一種組織駐留先天淋巴細胞,在調節哺乳動物身體粘膜屏障表面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 突破!中山大學舒躍龍團隊首次發現,MX1罕見變異增加人類對H7N9病毒易感性[ 2021-08-30 12:34 ]
-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舒躍龍團隊對此展開了研究,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共納入217例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和116例與確診病例具有流行病學關聯的職業暴露人群對照,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關聯分析,首次發現人MX1基因稀有變異可能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風險。這一重大突破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Nature子刊重磅!乳腺癌“殺人”幫兇被曝光,原來是膽固醇在助紂為虐[ 2021-08-27 12:34 ]
- 近日,杜克大學的科研人員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的一篇題為Dysregulated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results in resistance to ferroptosis increasing tumorigenicity and metastasis in cancer 的文章終于找到了高膽固醇影響乳腺癌的作用機制。
- 六年半攻關!華東師大科學家PNAS發文:給細胞“喝紅酒”可調控腫瘤免疫治療[ 2021-08-26 14:22 ]
-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經過六年半科研攻關,聯合在《PNAS》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該研究為如何緩解CAR-T療法中的細胞因子風暴、腫瘤溶解綜合征等致命副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Science重磅:張鋒領銜開發全新mRNA遞送平臺SEND,開辟分子療法遞送新方法[ 2021-08-25 09:51 ]
-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科學家張鋒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全新RNA遞送平臺——SEND。SEND 以人體內天然存在的 RNA 運輸蛋白 PEG 10 為基礎,通過對 PEG 10 蛋白進行改造就可以將不同的 RNA 運送到不同的細胞或器官。由于是天然存在于人體中的蛋白質,該平臺相較于其他 RNA 遞送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機體的免疫攻擊。
- 新發現:中國科學家發現瘧疾傳播的核心調控因子[ 2021-08-24 09:54 ]
- 2021年8月8日,同濟大學和江蘇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聯合研究,在國際期刊 Nucleic Acids Resreach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cascade of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determines sexual commitment and development in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文章,揭示了瘧疾傳播的核心調控因子。
- 《Nature》重磅!衰老的骨骼干細胞會延緩骨折愈合,并促進炎癥發展加速全身衰老![ 2021-08-23 13:05 ]
-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Charles K. F. Chan、Michael T. Longaker等研究人員發現,衰老的骨骼干細胞會產生一種炎癥退化微環境,不僅會導致骨折愈合不良、骨質疏松癥、各種血液疾病的發生,還會促進全身細胞和系統的普遍炎癥,進而影響到人體健康。相關研究于2021年8月11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
- 致死率提高82%!這些新冠變異毒株會成為下一個Delta嗎?[ 2021-08-20 09:49 ]
- 近日,Nature 發表了題為“Remember Beta? New data reveal variant’s deadly powers”的評論文章,引發了人們對 Beta 變種的關注。Beta(B.1.351) 變種最早是在2020年5月被發現于南非,曾在2020年年底在當地引發了第二波新冠疫情并擴散至全球。一些證據表明,Beta 引起的南非第二波疫情期間,COVID-19 的重癥病例比第一波時期更為常見。
- Nature:難怪抗癌“神藥”也救不了腫瘤耐藥!原來是癌細胞改了代謝方式,更愛脂肪酸[ 2021-08-19 13:35 ]
- 在疾病治療早期,一部分癌細胞便展現出“刀槍不入”的特質,其中少部分癌細胞甚至能夠隨著藥物反應而改變自己的代謝方式,從而保持生長和繁殖的能力,如果阻斷這些癌細胞獨特的代謝途徑,便能夠抑制耐藥細胞進一步擴張,增強癌癥治療效果。相關報告以Cycling cancer persister cells arise from lineages with distinct programs為題發表在8月11日的《Nature》期刊上。
- 感染兩種新冠變異株會產生第三種新毒株!真正的“毒王”可能還未出現[ 2021-08-18 10:23 ]
- 臨床試驗研究顯示,接種輝瑞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發生率約為0.04%,Moderna和強生公司的疫苗突破性感染發生率分別為0.07%和0.59%。然而,近期Delta變異毒株的興起卻增加了突破性感染的風險。
- Nature 子刊:針對普通感冒冠狀病毒的抗體或可預防 COVID-19感染[ 2021-08-17 12:44 ]
- 近日,巴塞羅那全球衛生研究所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研究報告指出,針對 SARS-CoV-2 Spike 蛋白的 IgG 抗體水平在患者感染七個月后仍能保持穩定,甚至會繼續增加,同時,因普通感冒冠狀病毒 (HCoV) 而預先存在的抗體或許可以預防 COVID-19感染。這一研究將會為疫苗開發、高免疫血清輸血療法供體的選擇提供借鑒與指導。
- Science子刊重磅:致命性僅次COVID-19!“餓死”肺炎鏈球菌或能保命[ 2021-08-16 12:27 ]
- 近日,墨爾本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structural basis of bacterial manganese import的文章,研究發現了一種通過“餓死”病原體對抗肺炎的新方法!
- 救命藥差點“要命”?Plos Bio揭秘:本是保護細胞的“脂肪盾牌”,為何卻成了癌細胞的保護傘?[ 2021-08-13 12:31 ]
-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團隊領銜的一項最新研究揭開了謎團,他們發現了一種“脂肪盾牌”,可以防止自然殺傷細胞被自身致命的生物武器破壞,但遺憾的是,這同樣是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攻擊的主要手段!
- 5天治愈90%重癥?減少70%新冠病毒感染?治療新冠到底哪款特效藥才是王者[ 2021-08-12 09:28 ]
- 近日,英國伯明翰大學和基爾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Hyperlipidaemic Drug Fenofibrate Significantly Reduces Infection by SARS-CoV-2 in Cell Culture Models的文章,研究指出降脂藥“非諾貝特”及其活性形式“非諾貝酸”可顯著降低人體細胞內的SARS-CoV-2感染,有效性可達70%!

西寶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電話:400-021-8158
公司傳真: 021-50272982
公司郵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總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畢升路299弄11號502室 郵編:201204
研發生產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宏路508號5幢 郵編: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