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munity:EB病毒疫苗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9-04-12 09:33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Immunit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由EB病毒(EBV,Epstein-Barr virus,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所誘發的多種抗體阻斷細胞感染的分子機制,EB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其會引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并與特定癌癥發生有關,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的候選疫苗,其或能在動物體內誘導潛在的EB病毒抗體反應,從而阻斷細胞感染和癌癥的發生。
- 科學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表達新機制[ 2019-04-11 09:13 ]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所許杰課題組通過設計的PD-PALM多肽降低了腫瘤細胞PD-L1的表達量,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開發提供了新思路,該靶向多肽分子經優化有望成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生物醫學工程 》。
- 血液檢測就有助于更早診斷這種妊娠并發癥[ 2019-04-10 10:51 ]
- 最新發表在《柳葉刀》的一項研究發現,簡單的血液檢測就有助于更早診斷這種妊娠并發癥,顯著改善孕產婦狀況,同時不會對新生兒造成健康影響。
- BBI:科學家鑒別出與細胞衰老相關的基因突變[ 2019-04-09 09:43 ]
- 近日,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基因突變或會與多種精神壓力相互作用,這些精神壓力包括創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PTSD)、疼痛及與細胞老化相關的睡眠障礙等
- Science:揭秘真菌病原體進化成為機體腸道共生體的分子機制[ 2019-04-08 10:37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將致病性酵母轉化成為一種免疫共生體,揭開了機體腸道進化和通用性疫苗背后的奧秘。當試圖增加酵母對非原生宿主的致病性時,研究者意外地將真菌轉化成了共生的腸道菌群,其能支持宿主的生存而不是對抗宿主。
- Nat Commun:開發出一種高效診斷多種癌癥亞型的新技術[ 2019-04-04 09:28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潛在的診斷方法,其或能對癌癥樣本中的融合基因(fusion genes)進行檢測,融合基因與五分之一的癌癥有關,同時這種新方法還能對癌癥中存在的重排DNA進行準確檢測,相比當前方法而言,其能為癌癥患者提供更為合適的個體化治療建議。
- 臨床實驗再度失敗,我們對阿爾茲海默癥的認知都是錯誤的么?[ 2019-04-03 09:58 ]
- 一個世紀以后,我們知道了這些斑塊中充滿一種叫做beta-淀粉樣蛋白的蛋白質,這是這種以Alzheimer的名字命名的疾病的特點。盡管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這種疾病的其他特點,目前的主流理論仍然認為beta-淀粉樣蛋白是這種無法治愈的疾病的主要誘因。
- Mol Cell:科學家成功解析兩種促癌酶類的結構特性及關鍵差異[ 2019-04-02 09:05 ]
-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志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析了兩種促癌酶類USP25和USP28的結構,同時還闡明了兩種酶類活性的明顯差異,酶類USP25和USP28能夠促進多種腫瘤的生長,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開發出新型副作用較小的抗癌藥物。
- 獲歐盟委員會支持 首款β地中海貧血癥基因療法今年有望上市[ 2019-04-01 10:28 ]
-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人用藥品委員會(CHMP)對其在研基因療法Zynteglo(前稱LentiGlobin)的上市授權申請(MAA)表達了支持。他們推薦批準這款基因療法用于治療12歲以上非β0/β0基因型的輸血依賴性β型地中海貧血癥(TDT)患者。
- 美國合作開發出可完全降解的生物塑料[ 2019-03-29 10:53 ]
- 由佐治亞大學(UGA)研究人員、研究生和知名校友組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秸稈PHA研究小組,與RWDC基金會合作,合成了一種食品級聚合物,該聚合物將用于開發一種商業上可行的秸稈原料。
- 脊髓損傷后只能坐輪椅?誘導多能干細胞療法要讓患者站起來![ 2019-03-28 09:57 ]
- 日本政府批準了慶應大學研究團隊用誘導多能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試驗計劃。預計今年夏天啟動的這項計劃,這將是全球首例相關臨床研究。誘導多能干細胞療法的原理是什么?它能讓萬千脊髓損傷患者自由行走嗎?
- 全球首個花生過敏免疫療法Aimmune公司脫敏療法AR101歐洲III期研究獲成功[ 2019-03-27 09:22 ]
- Aimmune Therapeutics是一家專注于開發創新療法治療潛在危及生命的食物過敏癥的生物制藥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其花生過敏免疫療法AR101治療花生過敏的III期歐洲臨床研究ARTEMIS達到了主要療效終點。
- 中國制定單基因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診斷指南[ 2019-03-26 09:08 ]
- 由專家歷時一年半、多次修改制定的《單基因遺傳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診斷指南》24日在《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發表,標志著心血管疾病診療向精準化、個體化方向邁出堅實一步。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干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2019-03-25 12:52 ]
-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教授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書寧臨床組合作,發現人胚胎干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新機制,首次揭示了體內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蛋白質)“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干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對理解干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干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
- 關于貝類食物過敏,你需要知道的[ 2019-03-22 09:17 ]
- 我們中間的部分人群會在攝入海鮮菜肴之后出現嘴唇或眼瞼腫脹,臉部或身體出現瘙癢和皮疹的情況,甚至在吃蝦,龍蝦,螃蟹,蛤蜊,貽貝,牡蠣等食物幾分鐘后出現呼吸困難。這說明這些不幸的人們可能會對貝類過敏。過敏反應是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一種超免疫應答機制,其中IgE是由B細胞產生的抗體。
- Mol Psych:炎癥反應與心臟病及抑郁癥之間的關系[ 2019-03-21 09:11 ]
-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心臟病患者更容易患抑郁癥。雖然炎癥是抵抗感染所必需的自然反應,但由心理壓力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過量飲酒,缺乏身體活動和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癥則是有害的。
- Nat Biotechnol:重大突破!重編程巨噬細胞作為傳感器實現癌癥等多種疾病的檢測![ 2019-03-20 10:32 ]
- 近日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生物工程系、放射科、分子影像科的Sanjiv S. Gambhir教授的帶領下開發了一種基于細胞的體內生物傳感器,可以實現高敏感性的腫瘤早期診斷。
- Human Reprod:深入解讀試管嬰兒技術在過去25年的顯著變化[ 2019-03-19 09:35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Human Reproduc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過去25年里,在曼徹斯特圣瑪麗醫院通過體外受精(Vitro Fertilisation)出生的嬰兒的出生體重增加了將近200克,相關研究或強調了早期試管嬰兒技術和當前試管嬰兒技術所引發新生兒體重的變化情況。
- Nature深度:CAR-T療法想要騰飛,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 2019-03-18 12:43 ]
- 隨著CAR-T療法的應用不斷擴展,理解CAR-T療法的局限并克服這些障礙,對發掘CAR-T療法的全部潛能至關重要。日前,《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盤點了限制CAR-T療法長期緩解疾病的種種障礙,作者同時對克服這些局限性的潛在策略和研究進行了總結。
- 寨卡病毒研究進展一覽[ 2019-03-17 09:50 ]
-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寨卡病毒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 Nature:重大進展!中美德科學家揭示血清素并不僅僅是一種神經遞質[ 2019-03-16 10:17 ]
-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沙克生物科學研究所、洛克菲勒大學和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長期以來因在大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作用而聞名的大腦化學物質,血清素(serotonin)也能夠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調節神經元中的基因表達。
- Cell Rep:科學家鑒別出參與乳腺癌細胞增殖及療法耐受性的關鍵酶類[ 2019-03-15 09:39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基底細胞樣乳腺癌具有侵襲性(惡性)的分子機制。
- FDA連續更新5大指南 癌癥臨床試驗將迎來新變化[ 2019-03-14 12:53 ]
- 日前,FDA發布了4項關于癌癥臨床試驗標準的指導文件草案和關于青少年患者入組成人腫瘤學臨床試驗的指導文件終稿。這些文件更新了癌癥臨床試驗招募患者入組的標準,在澄清兒童和青少年患者入組標準的同時,有望讓原先無法加入臨床試驗的患者獲得入組的機會。
- 好消息!干細胞治療再獲2019“兩會”關注!委員: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加快細胞治療產品特別是干細胞產品審批改革的力度[ 2019-03-13 09:07 ]
- 春風拂面,萬象更新,2019年全國兩會拉開大幕。在今年會議期間干細胞治療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獲得多位委員關注并提出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提案。
- J Bio Chem:突破!綠茶、胡蘿卜中的關鍵成分可以逆轉阿爾茲海默癥![ 2019-03-12 09:11 ]
- 來自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的研究人員表示,含有綠茶和胡蘿卜中某些物質(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 和 阿魏酸,FA)的飲食可以逆轉小鼠的阿爾茲海默癥樣癥狀,而這些小鼠攜帶基因突變,本應該患上阿爾茲海默癥。
- Nat Med:發現免疫治療新藥物!免疫細胞吃不吃腫瘤細胞它說了算![ 2019-03-11 09:40 ]
- 髓系免疫細胞會通過吞噬癌細胞來殺傷癌細胞,但是癌細胞會通過發出“別吃我”的信號來避免被免疫細胞吞噬。而近日來自荷蘭癌癥研究所的免疫學家Ton Schumacher、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UMC)Ferenc Scheeren及其合作者發現了一種抑制“別吃我”信號的新方法,從而找到了免疫治療的新靶點,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 蛋白質新功能:電導體!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2019-03-08 10:18 ]
- 傳統上,單蛋白質分子被廣泛認為是電絕緣體。最近的一項發現推翻了這一觀點,指出蛋白質是強的電導體。
- 確定難以捉摸的先天免疫蛋白的結構[ 2019-03-08 10:20 ]
- UT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來確定迄今為止解決的最小膜蛋白STING(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的近原子結構。他們的工作可以改善癌癥的免疫療法,改善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Nat Commun:如何延年益壽?抑制關鍵蛋白的表達改善機體自噬機制或能實現![ 2019-03-08 09:40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在線蟲、果蠅和小鼠組織中,Rubicon的表達水平會以一種年齡相關的方式增加。
- 睡覺前服用蛋白質對健康的影響[ 2019-03-07 15:47 ]
- 作者認為,睡眠是肌肉恢復和成長的獨特機會。從根本上說,睡前蛋白質可用于改善白天的蛋白質攝入量分布。當氨基酸只能在血液中獲得時,肌肉只能自我生長和自我修復。與血糖不同,身體不會儲存和釋放氨基酸以維持接近恒定的循環水平。
- 超級重磅!干細胞移植治療艾滋病,全球第二例HIV感染者“倫敦病人”被成功治愈![ 2019-03-06 15:20 ]
- 盡管使用“治愈”這個詞非常謹慎,但近日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全球第二例艾滋病患者被成功清除了HIV,這例患者的姓名尚未透露,被稱為“倫敦病人”。全球第一例成功治愈艾滋病的患者名為Timothy Ra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他在2007年治愈了艾滋病。
- 科學家鑒別出一種新型罕見的人類骨骼疾病[ 2019-03-05 15:42 ]
- 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罕見的骨骼疾病,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這種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同時他們還發現,一種小型的RNA分子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此前研究人員并未在先天性人類疾病中觀察到這種特殊的RNA分子,本文研究結果對于受影響的患者非常重要,其還能幫助研究者理解其它的罕見疾病診斷技術。
- 蜘蛛絲可以被用來制作“人造肌肉”?[ 2019-03-04 16:12 ]
-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稱為“超收縮”的蜘蛛絲屬性,其中纖細的纖維可以隨著水分的變化而突然收縮。新的發現是,不僅螺紋收縮,它們同時扭曲,提供強大的扭轉力。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志上。
- 震驚!脂肪細胞居然有自己的生物鐘![ 2019-03-01 12:49 ]
- 一項最新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表明,人體內的脂肪細胞具有它們自己內在的生物鐘,它們表現出了可以影響更關鍵代謝功能的晝夜節律。這項由英國薩里大學的Jonathan Johnston博士領導的研究第一次探索了來自生活環境變化不大的人身上的脂肪細胞的晝夜節律。
- Nat Commun:人工蛋白可以激發產生抗HIV抗體[ 2019-02-28 09:55 ]
- 近日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設計了一些蛋白表位,可以激活兔子產生對抗HIV-1的抗體
- 中國科學家發現肺干細胞參與肺再生:跨界潛能,按需分化[ 2019-02-27 16:38 ]
- 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對氣體交換和抵御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肺臟一旦受損,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也將受到影響。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肺泡是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單位。通過呼吸作用進入肺部的氧氣可以經過肺泡向周圍的血管彌散,血管腔內含氧量低的靜脈血就會轉變為含氧量高的動脈血,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同時,人體代謝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經由血液擴散到肺泡,通過呼吸作用排出體外。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季紅斌研究團隊與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彭廣敦
- 生酮飲食真的安全嗎?科學家們發現這種飲食方式或存在嚴重的健康風險![ 2019-02-26 17:14 ]
- 生酮飲食(keto diet)是一種高脂肪、適度水平蛋白質及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計劃,作為2019年的熱門飲食趨勢,其可能會超過史前飲食(Paleo Diet)和Whole30飲食法。生酮飲食這種飲食方法要求減少主要食物種類,比如谷物、豆類和奶制品等,有時候還會減少某些營養豐富的蔬菜,但這一想法的目的是讓身體從燃燒碳水化合物的模式切換到燃燒脂肪,進而產生酮類,從而誘發酮病(ketosis)。 圖片來源:Photo/iStock 或許你在Instagram上面看到了生酮飲食的照片,其上面堆滿了牛排、培根和
- 非洲豬瘟病毒研究獲進展[ 2019-02-25 13:01 ]
-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李繼喜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ASFV)DNA連接酶(AsfvDNAL)的分子機制。該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 ACS Comb Sci:新技術快速檢測癌細胞!腫瘤早期診斷不是夢![ 2019-02-22 09:13 ]
- 等待癌癥篩查測試結果的過程讓人度日如年,而現在的方法至少需要數天甚至數周,早期診斷和快速的制定治療方案會產生更好的結果。最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快速篩查出生物靶標,如蛋白質或者抗體,展現出了更快檢測多種細胞類型的潛力。
- 一種新型的敏感生物傳感器有望快速診斷唐氏綜合征[ 2019-02-21 13:42 ]
- 唐氏綜合征是一種最常見的新生兒出生缺陷,大約每700個新生兒中就有1例唐氏綜合征患兒,然而傳統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往往在診斷唐氏綜合征上并不可靠,或會給孕婦和胎兒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近日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敏感型生物傳感器,其有望通過檢測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來診斷唐氏綜合征患兒,相關研究結果刊登于國際雜志Nano Letters上。
- 揭示細胞溶血磷脂信號存在陰陽互補[ 2019-02-20 10:25 ]
- 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 LysoPL)是強效的細胞信號轉導生物分子,它們還能維持細胞膜的結構、形狀和流動性。
- 研究發現細胞交流的新方式[ 2019-02-19 16:25 ]
- 細胞生物學科學家們對細胞產生的一種叫做細胞外囊泡的小脂質囊泡非常感興趣,因為研究已經發現這種囊泡介導了細胞之間的交流。
- 重磅!科學家在人類腸道中鑒別出將近2000種未知細菌[ 2019-02-18 16:36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和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人類腸道中鑒別出了近2000種細菌,目前這些細菌并未在實驗室條件下培養出來,研究者利用一系列計算方法對來自全球的個體樣本進行分析,盡管目前研究人員有望創建一份北美和歐洲人群腸道中常見微生物的全面清單,但仍然缺乏來自世界其它地區的數據信息。
- 科學家鑒別出治療酗酒癥的新型靶點[ 2019-02-15 14:55 ]
- 近日,來自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鑒別出了一種新型基因,或有望作為一種新靶點幫助開發抑制和治療酗酒的新型療法,相關研究刊登于國際雜志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研究者表示,相比飲酒量較少的費靈長類動物而言,在大量飲酒的動物大腦中這種基因處于低表達狀態。
- 自閉癥引發的運動障礙是可以恢復的[ 2019-02-14 16:59 ]
- 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自閉癥基因突變和發育運動障礙之間的聯系。該研究發現,CYFIP1基因的突變導致腦細胞發育的變化,導致運動問題,也表明運動學習困難發生在年輕時,可通過行為訓練逆轉。
- 重磅!科學家在小鼠體內成功制造出可供移植的功能性B細胞[ 2019-02-13 17:01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cGovern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由小鼠胚胎干細胞衍生的功能性B-1細胞在移植到小鼠機體后能長期植入并分泌天然抗體,研究者非常感興趣研究多能干細胞產生的B-1細胞,因為其能作為一種新型療法來治療多種免疫性障礙。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診斷心臟疾病的新型血液檢測技術[ 2019-02-12 14:45 ]
-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PLoS O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未來他們有望開發出一種新型的血液檢測手段來指示攜帶血液進入心臟的動脈是否會處于狹窄或堵塞狀態,該動脈阻塞是心臟疾病發生的風險因素。
- “晃著睡”不僅睡得香,還記性好[ 2019-02-11 15:42 ]
- 瑞士日內瓦大學領銜的研究團隊讓18名健康年輕人在實驗室里接受了三晚睡眠測試:第一晚用來習慣實驗室睡眠環境,第二晚要睡在一個輕輕晃動的床上,第三晚則睡在同一張床上,但床靜止不動。監測數據顯示,伴隨輕搖運動,測試者入睡更快,處于深度睡眠狀態的時間更長,醒來的次數更少。
- 重磅!首次成功地在哺乳動物中進行基因驅動[ 2019-01-25 17:08 ]
- 基因驅動(gene drive)是一種基因工程技術,它促進后代要比正常情形時更頻繁地遺傳來自一個親本的特定等位基因。它已在昆蟲中發揮作用。
- 科學家們揭示細胞性狀對于成功繁殖的作用[ 2019-01-24 15:49 ]
-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倫敦國王學院的新研究發現,細胞必須保持其形狀和比例,才能進行細胞分裂并成功繁殖。
西寶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客服電話:400-021-8158
公司傳真: 021-50272982
公司郵箱:
market@seebio.cn
公司地址:總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畢升路299弄11號502室 郵編:201204
研發生產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宏路508號5幢 郵編:201202